當智慧工程被廣泛運用于建筑、交通等多個領域,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智能的新時代。
科學家史蒂芬·霍金曾指出,AI人工智能的成功,可能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重大的事件。霍金認為:人類終有一日會發展出超越人類智能的機器,可怕的是,它們會發展出自我意識。當人類的生物演進最終追不上人工智能的發展,可能人類便會滅絕在自己一手創造的人工智能機器上。
智慧工程新時代的到來,我們是無法阻止的。因為人類獵奇的天性決定了,我們不可能因為這點威脅存在,便停止科技探索的步伐。賦予城市、工程、建筑以智慧,仍然在可控的范圍,只是看人類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罷了。
一、人類對智慧的灌輸
或許有人會問,為什么我們的工程項目一定要走智慧化這條路呢?我們來看看傳統的工程管理都是怎樣的?
就傳統的工地現場而言,工友多且雜,他們是否入場、身體狀況如何,管理人員只能依靠巡查、手工紀錄來判斷,耗時耗力,根本無法滿足大型項目管理的要求;同時工地區域廣、施工環境復雜,危險區域往往不能及時通知到人員;此外還有材料設備分散,小組交流困難等問題。
在這樣的情況下,“智慧工程”應運而生了。一座城市、一棟建筑本身是沒有智慧的,人類通過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云平臺等方式,將智慧灌輸給工程系統的過程,就是“智慧工程”。
作為傳統建筑行業與現代技術深度結合的產物,智慧工程依托于物聯網、云計算、大數據等軟硬件信息技術,通過設備采集信息、互聯網平臺處理信息、現場應用信息,徹底改變了傳統施工現場的管理和工作方式。
更“智能”的建筑業猶如一個等待被打通的“閉環”,要實現傳統到智慧工程的轉變,從平臺到人員的穿戴設備,都是“破局”的關鍵。
二、平臺與穿戴設備的結合
智慧工程的實現,需要軟硬件的配合。生產的建造者智能安全帽,內置了高科技集成芯片和多種傳感器,運用人工智能、云計算等技術,將人員行為、安全、健康數據化,聯動管理后臺,既可實現安全帽由基礎防護工具到智能工具的轉變,又加快了建造行業的智慧化進程,推動傳統行業向智慧工程發展。
再美麗的魚也需要容器支撐。整套的智慧工程管理系統涵蓋了人員考勤、高精度定位、體征心率自動監測、危險區域報警,群組通話等多種功能。
建造者智能安全帽依托于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深度學習技術,研發出了一整套智慧工程管理平臺。2D、3D可無縫切換,成員、安全帽管理隨時進行。支持智能巡檢、電子圍欄、報警處理,真正做到了遠程監控施工動態。
同時,配套的小程序,可輕松綁定智能安全帽,顯示體溫心率、巡檢任務,讓人員實時反饋、解決工程中的各種問題。
智慧工程是工程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。它的核心,是以一種“更智慧”的渠道,來提升改變工程項目和人員交互的方式,避免信息孤島和數據碎片化等問題。如今各行各業都在借助互聯網思維推動自身發展轉型,工程建筑行業還得抓住機遇,用科技武裝自己,謀求更好的發展。
上一篇:傳統工程與智慧工程的差異
下一篇:支撐智慧城市的核心技術